为什么分析师都在悄悄放弃数据分类分级?一个技术老兵的醒悟
当前位置:点晴教程→知识管理交流
→『 技术文档交流 』
GB/T 45574-2025《数据安全技术 敏感个人信息处理安全要求》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重点是在解决敏感个人信息界定不清、合规义务落实困难等现实问题,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大类进行调整,比如“居民身份证照片”被单独列为敏感个人信息,而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号码本身则不再一律视为敏感个人信息。 上个月,朋友公司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推进的数据分类分级项目,最终被悄悄叫停了。 项目组的小伙伴们面面相觑,没人敢问为什么。但我心里清楚得很——这玩意儿从一开始就是个美丽的陷阱。 回想起来,我们都被“完美理论”绑架了还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听到数据分类分级这个概念时,我激动得不行。什么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分得清清楚楚;什么访问权限、加密等级、存储策略,设计得明明白白。 理论上完美无缺,实际上...哎。 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开会讨论分类标准。财务说客户信息是核心数据,技术说代码才是核心资产,业务说销售数据最重要。每次会议都是三小时起步,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项目进行到第三个月,问题开始暴露:
最要命的是,分完级之后呢? 系统还是那个系统,权限还是那套权限,加密还是原来的加密。除了多了一堆标签和文档,啥也没变。 聪明人早就换思路了前两天和一个大厂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一个秘密:
这话点醒了我。我们一直在解决一个伪问题。 真正的数据安全不是靠提前分类,而是靠:
分类分级?那是上个时代的思维了。 为什么大家还在坚持这条路?说白了,惯性思维害死人。 监管要求数据分类?那就做个样子给他们看。领导觉得这个概念很先进?那就包装一个项目出来。咨询公司说这是最佳实践?那就花钱买个心安。 但是...... 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这套理论在自己公司到底适不适用? 我见过太多公司,花上百万做数据分级项目,最后就是多了几个Excel表格和一堆开不完的会。数据还是那些数据,风险还是那些风险。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别再纠结什么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1. 关注数据流动,而不是数据本身追踪数据从哪来、到哪去、谁在用,比给它贴标签有用多了。 2. 建立动态防护,而不是静态分级根据访问行为实时调整安全策略,而不是一刀切的权限控制。 3. 投资检测能力,而不是分类能力把钱花在异常检测、行为分析上,比花在开会讨论分级标准上划算。 4. 简化而不是复杂化最好的安全策略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执行的策略。 写在最后我不是说数据安全不重要,恰恰相反,正因为它太重要了,我们才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形式主义上。 真正聪明的人,早就跳出了分类分级的思维陷阱,开始探索更实用的解决方案了。 你呢?还在为数据分级开会吗?还是已经找到了更好的路?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T-9PP196tvAu3q1_KV7LQ 该文章在 2025/11/14 9:25:24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