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修炼”
当前位置:点晴教程→知识管理交流
→『 企业管理交流 』
对中国企业的老板,我们首先是心有敬意。公正地讲,没有中国企业老板们的前赴后继,就没有中国经济今天的成就。但中小企业老板想要继续发展壮大,有一些必须的“修炼”。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是创业思维。创业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选项,无论如何谨慎,创业本质上都具有冒险色彩。一切从零做起,甚至从负数做起,这是创业思维。而不断归零,则是经营思维。原来中国企业大都犯了“创业综合征”。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仍然是创业思维。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质之一就是中国企业整体上进入了常规经营时期。什么是企业的常规经营?我们认为就是以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经营。这种经营就是改变以往的个人家产和经营性财产不分的“惯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让其相互支撑,又各自遵从不同的原则。既保证安享创业成果,也让企业健康运行。防止出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有本事就经营,没本事赶紧退出经营。 一个企业做大的过程,也是创始人的权力越来越小的过程。做个体户时,自己既是股东、董事长、总经理,也是业务员、采购员、出纳、会计,还是搬运工、保洁员。总之,所有的职务、所有的工作全部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这时,做的事虽然不大,权力却最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商量、不用讨论、没有制度,一切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随着业务扩大,搬运、保洁工作首先分出去了;后来,出纳、销售工作分出去了;最后,采购、会议工作也分出去了。把职能和责任交出去,权力也得相应交出去,这样才能体现责权利对等原则。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可能出现“创办人陷阱”,创办人以前是企业的推动力量,现在有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因此,有时要主动引进“职业经理人”,把日常经营权交出去。现在只剩下董事长的职务了。到了董事长还有没有退路?董事长虽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但毕竟还要参与决策。有人说可以退回当股东,但股东不是一项职务。 我们的观点是:创办人的最后退路是当企业的监护人。这是一个不靠权力,仅靠威望影响企业的角色。中国有些皇帝在世时就退位,新皇帝封他个“太上皇”,监护人就是“太上皇”一样的角色。 要在自己清醒的时候把权力棒交出去。要使权力棒交出去后,接班人能够顺利接班,还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在企业正常运作时“不作为”,在企业方向错误时“适当干预”——凭威望而不是凭权力干预。 什么样才能算法治社会?有一句话概括得挺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我们认为,仅有这些仍然远远不够。我们的理解是:法律有尊严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并不是因为有了健全的法律体制,而是因为人们在心态上对法律有敬畏感。 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曾经说,制度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实现共同目标所达成的协议。我们认为法律也是如此。我们的立法部门有太多的特权意识,总是存在以法律来约束那些不守规矩者的心态,总是把法律看成单向的制约与惩罚。 企业的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是一样的。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制度,更要维护制度的尊严。制度没有尊严,再健全的制度也是无效的;制度有尊严,即使制度不健全,也不会出大问题。制度并非人人喜爱,它有妥协有折衷。有人喜欢,也有人厌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它有尊严,我们就会尊重它,并让它发挥效力。 老板身体力行,带头尊重制度,是赋予制度以尊严的最好办法。与此相反,老板也可能是最有资格让制度失去尊严的人。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问他的大将韩信:樊哙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十万人。刘邦又问:滕婴呢?韩信说滕婴善带骑兵,其他兵则不擅长。刘邦又问,我自己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二十万人左右差不多。那韩信呢?他自己说多多益善。刘邦不高兴了,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沦落为我的部下呢?韩信这才回答:你能将将,我能将兵。韩信的回答确实非常巧妙,他不仅善于为将,而且懂得为将之道。他的一席话揭示了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即分层管理和授权的原理。 规模化企业与个体户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管理方式的重大区别。一个个体户,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还是生产工人、采购员、会计、出纳、推销员,集所有职能于一身,管理没有分工,也不存在管理授权。规模化企业则不同,规模化企业需要分层管理,并在分层的基础上授权。有些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最大问题就在于不懂“将将”与“将兵”之道,出现“管理错位”,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干了应该由部下干的事或干涉了部下该干的事。所以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却一事无成。 如果一个企业有少数人卓尔不群,并且总是只有少数人卓尔不群,这样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大量的小企业恰恰符合这样的特征。美国NBA的一个统计表明,在公牛队全盛时期,凡是乔丹个人单场得分超过40分的比赛,基本上以公牛的失败结束。因为球队是5个人的球队,不是1个人的球队。5个人的总分比1个人得高分更重要。 企业可以有奇迹,但不能指望重复奇迹。企业的发展一定有比奇迹更有价值的东西存在,发现它们比复制奇迹更重要。 管理一定要建立在正常之上,而不是期盼奇迹。只有正常,才有规律,有规律才有普遍价值。 因为有了少数能人,所以企业死不了;因为无法培养更多的能人,所以企业做不大。当一个企业把能人的经验当做企业经验时,经验就不是正常的经验,也不是典型的经验,是超出常态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既害人又害企业。 企业经验比能人的经验更重要。然而,很多企业的错误恰恰在于把能人的经验当做企业经验推广了。能人无疑应该受到尊敬。但企业却不能使能人的经验上升为企业经验。所以,企业应该独立发展出一套能力,我们称之为“企业能力”。一旦普通人掌握了企业能力,哪怕没有能人那样的能力,照样能够取得很好的业绩。 企业能力比能人的经验有价值得多,能人的能力属于个人,可能难以复制。企业能力属于全体员工,所有人都可以掌握。依赖企业能力还是依赖个人能力是优秀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分水岭。在普通企业,优秀员工是管理者的“救星”,所以依赖个人能力。在优秀企业,管理者是员工的“救星”,因为有了企业能力,多数普通人也能成功。 个人的成就可以空前绝后。管理可以前无古人,但必须后有来者。管理必须以能够复制、模仿、传承为原则。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组织的价值只有超越个人的价值,才有生存的价值。组织的价值就是能够做个人做不了的事,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注:文章摘选改编自《格局》 阅读原文: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4/12/30 15:06:05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