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库龄分析,要抛开财务思维去思考
当前位置:点晴教程→知识管理交流
→『 企业管理交流 』
审计人看库龄,容易陷入财务思维,就像分析应收账款账龄一样,常规操作就是导出往来科目明细表,结合当期发生额、余额以及上年的账龄结构,利用函数进行分析。照此思维,存货库龄分析一般以物料进销存为基础,谨慎些的话,在取数时剔除存货调拨等虚拟移库数据,再根据前述逻辑来分析。 财务思维是建立在财务数据的“先进先出”原则基础上,分析结果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存货管理系统和实物管理是否同样遵从“先进先出”原则。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都有其固有的风险特征,所以公司所处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相应的存货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食品行业,产品的固有风险是保质期较短、容易变质,在存货管理上一般要求先进先出;再比如消费电子类行业或服装行业,产品的固有风险是更新迭代较快,产品推陈出新,导致旧款产品面临较大的呆滞风险,对此类行业而言,需要对不同代际产品做明确管理标识,而对同一款产品出入库的先后顺序要求不高。也就是说,公司的存货管理模式主要取决于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产品的固有风险特征。 实务中,审计人应如何考虑公司的存货库龄问题?首先要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及其固有风险,分析存货的物料类型和结构,评价每种物料类型存在的固有风险。公司产品种类越多,涉及的物料类型可能越复杂,不同物料类型的固有风险可能存在差异,相应采取的管理模式也就不同。 接下来,需要了解公司使用的存货管理系统,系统中是否开启存货库龄管理模块,并重点了解库龄管理模块是如何生成库龄的,库龄设置的逻辑是怎样的。实务中“先进先出”管理较为常见,就以“先进先出”为例来说明。存货管理系统要实现“先进先出”管理,必然要给每个物料甚至每批次入库的物料赋予相应的时间参数,系统才能根据时间参数识别物料出入库的时间顺序,这就涉及到存货的批次管理。批次管理需要对每批次入库的物料设定唯一的批次号,批次号的编码规则应至少涵盖物料入库的时间参数,系统再根据物料入库批次的先后顺序办理出库,从而实现“先进先出”管理。在批次管理中,要了解系统针对每批次入库的物料如何生成批次信息,以及批次信息变更的规则,比如某批次物料领用出库后发生退料、物料在不同仓库之间调库出入库等,物料重新入库时批次信息是否更新(从原则上讲,此类情形批次信息应保持不变)。 重点来了,如果实物管理与系统逻辑不同步,系统管理的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审计人必须线下实地了解并观察仓库的实物管理方式。在观察过程中,重点了解物管员如何实现存货实物的“先进先出”管理,每批次入库的实物是否根据系统批次信息进行标识或赋予二维码等,出库时是否严格按照入库批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库,同时观察存货的存放规则,评估存放方式是否便于“先进先出”管理。再者,结合存货监盘,观察存货库存的系统批次信息与实物标识的批次信息是否存在逻辑矛盾。 不同公司对存货库龄的管理机制不同,只有因地制宜,透过财务看业务,结合行业特征、产品特征、公司管理模式,才能得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存货库龄分析。 该文章在 2024/12/30 12:46:14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