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晴模切ERP]业财融合是伪命题:为什么这一概念会误导整个行业?
当前位置:点晴教程→点晴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财务管理 』
这几年,“业财融合”被吹成了企业经营的万能解药。 无论业务跑不动、利润下滑、预算失控,还是组织内耗,大家都在说: “行业都在业财融合,我们也要跟上。” 但现实却是—— 真正做得好的企业少之又少。 越强调业财融合的企业,内部冲突越大; 财务越努力“懂业务”,业务越觉得“你们还是不懂”; 组织越想推融合,越把财务推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为什么一个看似合理的概念,落地后会变成灾难性实践? 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伪命题。 业财融合从概念开始就被高度误解、错误期待,最终演化成企业管理中的“错误药方”。 一、业财融合被误导的根源:混淆了三件完全不同的事现在企业把“业财融合”打包成一个任务,但实际上,他们把三件天差地别的事情混为一谈: 1. 让财务懂业务(可行) 2. 让财务像业务一样推动经营(荒谬) 3. 用财务补企业经营机制的漏洞(灾难) 看起来像一条线,实际上是三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企业越着急融合,就越容易把这三件事混起来, 结果造成组织角色错位、权责不清、决策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财务人在“业财融合”大旗下, 背的是业务的锅、替管理层兜着烂摊子、承担的是自己不该承担的责任。 而企业却以为,只要让财务“懂业务”,经营能力就会提升—— 这本身就是错误。 二、为什么说它是伪命题?因为财务的角色被无限外延财务不是发动机,不是方向盘,它是仪表盘。 仪表盘永远不能驾驶汽车——它提供数据,而不是驱动业务。 但业财融合把财务当成“第二个业务部门”: 让他们做分析、做规划、做预算、做运营建议…… 但是关键点来了: 财务并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和资源权,却要承担决策结果的责任。 这就是典型的“责任错位”: 权力不在财务,但责任在财务。 资源不在财务,但优化要靠财务。 最终结果是:业务觉得财务不懂业务,财务觉得业务拍脑袋,老板觉得两边都应该改变, 但真正要改变的——是企业的机制。 业财融合不是伪,而是“被用错了场景”。 三、业财融合越做越乱的真实原因:用“财务问题”替代“经营问题”企业为什么喜欢业财融合? 因为它太方便了。 经营跑不动? 让财务懂业务。 利润下降? 让财务分析。 预算偏差大? 让财务盯执行。 成本控制不了? 让财务监督。 你会发现—— 企业所有的经营问题,都被包装成“财务没跟上”。 但事实是:经营问题永远不可能靠财务解决。 经营需要的是:
其中哪一项是财务能独立解决的? 企业把经营体系的缺陷,变成财务要补的漏洞。 这不是融合,这是推锅逻辑的制度化。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财务人说: 业财融合最后只剩下: “甩来的黑锅”和“收拾不完的烂摊子”。 四、真正的业财关系,从来不是“融合”,而是“分工协作”成熟企业从来不说业财融合。 他们只做一件事: 把经营机制搭好,让业财自动协同。 机制包括:
有了机制,业务和财务自然协同; 没有机制,强推融合就是灾难。 业财关系不是“混合”,是“互补”。 财务管事实和风险,业务管增长和执行,老板管方向和资源。 三者像齿轮一样咬合, 而不是像榨汁机一样混合。 五、结语:与其执着于融合,不如重建经营系统真正让企业变好的从来不是“财务懂业务”,而是“企业懂经营”。 如果经营系统本身是断裂的、混乱的、不成体系的, 你把业务和财务捆在一起,只会让两个人一起沉下去。 业财融合不是救命药,它是经营机制缺失时的“止疼片”。 止疼片不能治病,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当企业开始把经营问题重新当成“经营问题”, 把财务的问题当成“财务问题”, 把机制的问题当成“机制问题”, 企业才真正进入经营升级的阶段。 从这个视角看, 业财融合是伪命题, 经营机制才是真命题, 经营分析才是正解。 阅读原文:原文链接 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http://moqie.clicksun.cn,联系电话:4001861886 该文章在 2025/11/19 10:59:30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