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晴永久免费OA]爆火的“多维表格”,还能走多远?
当前位置:点晴教程→点晴OA办公管理信息系统
→『 经验分享&问题答疑 』
自打飞书率先抛出“多维表格”概念后,这条单一赛道的军备竞赛便迅速开启且愈演愈烈。飞书将单表热行上限从100万提升至1000万;钉钉也快速跟进,直接推出支持1000万热行的AI表格,将文档、图片等非结构化信息融入其中,打造“表格即文档”的定位。 01 爆火:背后也有隐忧 从多维表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出:从最初Excel的替代工具,到通用数据工具,再到场景化业务表格。但在我看来,这些演进都没跳出“工具升级”的框架,看似适配场景宽泛,实则定位模糊。“这也能干、那也能做”的标签,让它陷入了“啥也干不精”的困境,始终没触达多维表的终极价值——“构建持久、可用的关键业务应用或系统”。 关于这点,我想用两个调研的实际案例说明。 案例一:系统查到的“多维表”项目共340个,“完成”状态的60+个,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10个,“高频”使用的3个。 案例二:系统查到的“多维表”项目共120个,“完成”状态的10+个,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3个,“高频”使用的0个。 因为这类调查难度很大,可能有多维表用得更好的。但根据我做的有限调查,只能得出以“提效”为名造成“浪费”结论。 这并非是说多维表技术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终极价值方向的问题。 02 破局:需要五大要素的闭环 飞书、钉钉掀起的多维表军备竞赛,让“百万热行”“AI融合”成为行业热词。 但热闹背后,多维表的终局,并非由热行等技术参数决定,而是取决于5个关键要素。 1.关键业务:多维表的价值边界 锚定关键业务而非“边角料价值”,是多维表的生存根基,也决定了多维表的价值边界。 所谓“关键业务”,是那些直接牵动企业营收、效率与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业务,而非可有可无的边缘场景。若多维表始终困在“临时项目台账”“部门考勤统计”“会议纪要整理”这类边角场景,其价值将毫无不可替代性。只有从“什么都能接”转向“聚焦关键业务”,才能成为高价值的企业资产。 2.可用性:衡量IT系统“可用”的第一标尺 “能用”不等于“可用”,对多维表而言,“可用”的核心标尺是能否支撑关键业务的复杂逻辑。 从落地结果看,目前大多处于“能用”阶段,这让多维表始终停留在“辅助工具”的定位——企业绝不会将关乎营收的核心业务,托付给一个“撑不起复杂逻辑”的工具。而支撑复杂逻辑的能力,是多维表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系统”的必经之路。 3.持久性:组织层面的“合法身份”认证 持久可用,是软件产品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持久则等同于项目失败。对于多维表来说,要想达到“持久可用”,就必须在组织中实现“合法性”与“价值共识”。具体落地为三个核心动作:业务组织全员知晓认可、系统层面注册备案、投入产出效益明确。 首先是“业务组织全员知晓认可”。这意味着多维表不再是“个人私藏工具”,而是企业统一推行的核心系统。其次是“系统层面注册备案”。在企业IT架构中,多维表需被纳入正式系统名录,明确责任部门、安全标准等IT合规要求。而“没人管、没人修”的野路子工具,被弃用是迟早的事。最后是“投入产出效益明确”。企业能清晰计算多维表的价值,形成“投入-价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若多维表的价值始终停留在“比Excel快一点”,那就毫无价值,随时可能被砍掉。 4.交付形态:从“表格”到“系统”跨越 多维表“建好即弃”的核心症结,并非功能缺乏可变性,而是“表格”这一形态在用户心智中自带的“临时属性”。在多数企业员工的认知里,“表格”天然等同于“临时记录、快速统计、浅层协作”,很难与“长期依赖的核心系统”划上等号。这种“临时心态”直接导致两个致命问题: 一是搭建时缺乏长期规划。用户抱着“先凑合用,不行再换”的心态,只关注当下需求。这种“短视搭建”让多维表从一开始就埋下“无法迭代”的隐患。 二是业务调整时倾向“推倒重建”。当业务发生变化时,用户会觉得“反正只是个临时表格”,不愿花精力基于原有框架迭代优化(或者压根就没这个能力),干脆删除旧表、新建新表。如数据中断、流程废弃等深层的问题随之而来,“建好即弃”成为常态。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交付形态的转变——从交付一堆表格,到交付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这不只是形态上“更像”一个系统,而是通过对多维表的重新架构实现的“就是”一个系统。 5.“建”与“用”的分离:系统落地的组织保障 交付形态的升级,必然会打破多维表领域原有的“全民构建”思路,催生“建”与“用”的明确分离——这正是多维表从“工具”走向“系统”的核心组织保障。 建一个临时板房,自己就能搞定;但要盖一座楼,找专业建筑公司是必须选择。此前多维表“全民构建”的理念,看似降低了企业数字化门槛,实则埋下了系统混乱的隐患:非专业的业务人员在搭建时,既不懂架构设计的扩展性原则,也缺乏业务逻辑的梳理能力,凭经验搭建,往往是留下一堆违章建筑。而“建用分离”则将角色清晰拆分,构建起“专业搭建者+普通使用者”的协同模式。 “建”的角色由两类专业人员承担:一类是企业IT部门或第三方服务商的“架构师”,负责搭建系统底层框架、设计数据关联规则、打通跨系统接口,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扩展性;另一类是熟悉业务流程的“业务专家”,负责提炼核心需求,确保系统贴合实际业务。这两类角色分工协作,搭建出的系统既具备技术可行性,又拥有业务适配性,从源头避免“短视搭建”问题。而“用”的角色则覆盖企业全体员工,他们无需掌握复杂的搭建技能,只需通过极简的交互界面完成本职工作。 “建用分离”带来的不仅是角色分工的优化,更是多维表价值定位的升级。对企业而言,这种模式让多维表从“人人可改的临时工具”变成“有专人维护、有明确标准的正式系统”,更符合组织对“持久可用”的核心诉求。 “建用分离”展开需要很大篇幅,在此略去。但可以参考低代码流行时期,“建用分离”模式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03 终局:走多远不取决于技术迭代,而是系统价值的重构 热行千万的参数比拼终会过时,功能堆砌的热闹也终将散去,多维表的终局之争,本质是“工具思维”与“系统思维”的生死较量。 低代码的退潮早已证明:脱离核心业务、缺乏专业支撑、无法形成组织共识的产品,即便一时风光,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而多维表的破局之路,就藏在五大要素的闭环里——以关键业务为锚点,用复杂逻辑支撑可用性,靠交付形态与建用分离筑牢持久性根基。 最终让多维表应用在企业数字化架构中站稳脚跟,并走得更远。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pIKc1NeTY5BCAmTzZn2pw 该文章在 2025/11/21 17:50:39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